扮工

「那時我失業了,為了不讓家中老父擔憂,每天早上我準時帶著公事包出門扮上班,坐在餐廳或公園消磨時間,下班的時候才回家。」老牛自少認識的老友大方地分享這段經歷,令老牛想起一段往事。

大概三十年前當老牛還是小牛的時候,某天老牛上學途中經過一家快餐店,透過落地玻璃見到父親坐在裡面刨報紙。老牛直覺知道父親在扮上班,便氣冲冲地進去質問他何以不誠實相告,還憤怒地把桌上的香煙丟掉。阿牛父親目瞪口呆,還未及說什麼,阿牛便已忿忿地大踏步離開。

老牛在學校的中文課讀了梁啟超那篇正能量爆棚的《敬業與樂業》,於是認為不上班全因懶惰,是個人主動的選擇。三十年後他翻開自己當年寫的一篇文章,其中一句:「我討厭終日無所事事的人,這種人有如消化麵包的機器。」當時的老牛心想:父親真是又懶惰又不負責任,男人如此無所用心,難矣哉!

老牛又記得全家人曾因父親的欠債問題,跟社工圍坐於一個小房間中開調解會議。老牛質問:有什麼不能直接跟家人談,寧願去借高利貸那麼愚蠢呢?老牛父親一直只低頭不語,直至老牛批評他寧願躲在厨房做飯也不上班,他反駁:「我不同意做飯是毫無貢獻的。」

後來老牛在社會打滾多年,漸漸明白一命二運三風水的道理。在這極端精英主義的城市,失敗的原因只可能是不夠努力,而這明顯並非事實的全部。可嘆老牛當年未經歷練,也沒讀過多少相關的書,無法理解那不足為外人道的無奈。老牛雖然幸運地一直有工開,未試過「扮工」,但扮成功、扮堅強、扮開心、扮幸福卻扮到有點倦了。老牛父親的隱瞞未必因為不誠實,也非輕視家人,反而可能正是面對家人才難以坦白相告難處呢。

今天的老牛若遇上當年父親的遭遇,恐怕也只會像《花樣年華》的周慕雲般,找個牆洞傾訴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