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徒步

最近生活上一些小事剛巧都關聯到徒步的旅程。走的、跑的、單車、划艇,總之是要付出氣力的。

早前有朋友徒步走完大埔公路,聽他說年前曾從尖沙咀步行到粉嶺。另有一朋友參加了突破的「逆旅先鋒」籌款一個月跑完 300 公里,實在太厲害 – 我月前也剛完成了「足動全世界」的步行籌款,一個月才只跑了 50 公里。

可是我卻不慎弄傷了腰部舊患,無奈中斷了已持續了大半年的晨跑習慣,休養了三星期才總算大致康復。這期間,錯過了朋友的探廢團和竹林團、浪費了三周秋高氣爽的好天氣,遺憾。

休養前最後一次探訪的山林是道風山,也因此萌生起重溫少年時的讀物《天路歷程》的想法,那是一個朝聖者用腳走完尋道之旅的故事。下載了聲音書,卻聽不懂那古老的英語,畢竟那是三百多年前的作品。我放棄了此書,隨手選了《亞瑟王和他的武士》來讀,想嘗試把自己從 Fate 的強烈印象中拉回典故去,最後卻還是忍不住重溫了動畫。

輾轉我又打開了另一本書:《The Old Ways: A Journey on Foot》,那是一個旅人以古老的方式遊遍英國全境的見聞和反思。作者對徒步的理解,令我想起香港作家黃宇軒的著作和他所推廣的香港散步學。以步行的儀式導進深層思考,療癒憂傷的靈魂,縱向走進歷史,橫向步入人群,了解地域跟社群進而跟自己的關係,原來不同國藉的人均有類似體會。

步行作為一個自我的儀式,例如苦行;或作為一種公眾的展示,例如遊行,都有很大的力量。

人常把生活比喻作步行,把人生的軌跡比喻作道路。有句老話「凡走過必留痕」,回看一個人走過的路,最能了解其為人。最近朋友出書,笑說「翻印不究」不是新概念,廿年前他的第一本書便已是開放版權的。這令我想起這廿年來他的嘗試,形式或很多樣,走過的路徑或彎曲,但支持知識開放的志向始終沒變,回看時能清𥇦看到那些腳印。

誰會想到,十幾年前借給友人的一個花球,到今天仍會再被提起,成為友誼的憑據呢?想說,十來年間我的思想已翻天覆地,走過的路卻相對永恆。文字正是我人生軌跡的記錄。

某次跟前輩傾談,覺得快到不惑之年有種想把前半生好好歸納的心情,正所謂人生是總結出來的。曾覺得家庭是一生的追求,也曾覺得改變社會是最大的使命,信仰是唯一的宗旨;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嗎?持續也好跳躍也好,亮麗也好平淡也好,熱鬧也好孤獨也好,成功也好失敗也好,我也只能活一次。喜愛步行,享受風景,只要是自己選的路便總有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