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版平台的「廣場」與「塔樓」

早前談到電子書的文章中,帶出這種廿一世紀的出版模式,其實乃是一張凶險的雙面刃——它一方面大大便利了知識的傳播,讓更多人更容易接觸到更多書籍;但與此同時,當智能監控趨於發展成熟,人的自由卻大受威脅,網絡平台正日益反過來全面操縱我們接收的資訊——以至對書籍的自主選擇權。

這不禁讓人想起哈佛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在《廣場與塔樓》(The Square and the Tower,2017)一書,指出自歐洲中世紀晚期,活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訊息流通,提供了橫向、開放和非集權的網絡(即開濶通達的「廣場」),挑戰縱向、具壟斷性的傳統權力階級(即高不可攀的「塔樓」)。廣場與塔樓的互動交替循環,構成了數百年來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。

互聯網的開放、普及和平等使用,成為繼500多年前的活版印刷術後,另一個知識傳播的歷史性突破,開啟了對更多元、開放、自由和機會平等世界的期許。然而隨著網絡功能的不斷擴大,涉及應用程式的功能更加繁複,反弔詭地令開放的網絡逐步被「圍封」起來。過去20年,少數網絡平台坐擁巨大用戶群,令操控權力迅速和高度集中,又再開始形成了一座座新的塔樓。

加拿大政治哲學家Nick Srnicek的《平台資本主義》(Platform Capitalism,2016)一書,內容涵蓋宏觀的政治經濟基礎,相信最能夠總覽當下科技革命的全貌。千萬不要被「平台」的「平」字誤導!網絡平台通過融資和競爭的優勢,大幅擴展其市場壟斷的地位,所造成經濟失衡已在歐美亮起警號。最近香港手民出版社剛把這本書翻譯出版,另亦可參考拙作:《敵托邦:智能革命下的四種人類未來》(2022)內的討論。

顯而易見,刻下大家經常接觸的電子書出版平台,正是「平台資本主義」的最顯著例子。坐擁天文數字數量用戶的大數據,對他們的閱讀和消費習慣瞭如指掌,令平台在供應鏈中取得凌駕性優勢。上游供應商欠缺討價還價的餘地,從產品類別到定價均大受制肘。完全可以想像,一旦這些網絡巨頭與政治威權結合(或被結合),對思想和言論自由將會構成何等巨大的侵害。

如何抗衡少數網絡平台的巨塔,突破集權化和壟斷化的大趨勢,重新開啟互聯網的廣場想像和潛能,或許正是區塊鏈、密碼貨幣、非集權化組織和分散性出版模式的主要意義。亦是活在如此一個年代,大家務必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。